妈,别给我塞了
Sayings:
这几天全国各地的同事都陆续回京,拿着从家乡带来的吃的、喝的、用的分给大家,办公室每天仿佛都飘着五颜六色的气味。
我问山东同事苏兄拿了大葱回来没有,他说:“我妈怕北京节后两天饭馆都不开门,别的什么都没给我拿,就带了十个羊肉包子,每天吃五个,正好能挨过这两天”。
对比南方同事拿回来的精致点心,北方的食材确有大开大合之感。即使用相同食材做出来的食物外形和口感也是天差地别。于是我们想是否可以把各省人带回来的物产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比一下到底有哪些异同。
为了做出这篇文章,我们发动了同事,同事发动了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最终,拍摄完成了中国全部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代表人物和物产。整理出了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回北京的43个人
by地图君的朋友们
首先,请大家看几张图。在所有人携带的物产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共性和一些个性。虽然是以点代面,但是统计出来也十分值得玩味,看完这些图再去看各人带来的物产也许会有一些不同的体验。
米类食材
面类食材
南米北面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但在如此少的案例中也能有如此大的差异着实令人惊讶。
火锅底料
重庆人和四川人看起来对北京的火锅底料不甚满意。
肠类
物产中肠类出现的频率极其频繁,南方有腊肠、熏肠,东北有红肠,新疆有马肠。采访过程中有很多的受访者也表示自己的家乡有肠类的食物但是没有带。读者朋友可以在底下留言区留言,让我们看看是否可以把中国填满。
豆类及豆制品
黑土地成了黄河以北最显眼的地方。
海鲜
蒙古果然没有海军。
糕点
精致的糕点对于北方人看起来不是什么值得携带的食品。不过二十年前北京过年过节还流行送稻香村的点心匣子,现在却变成了大米、白面、花生油。
辣椒
直到看见了两位新疆朋友都拿来了巴掌大的辣椒,才知道原来不只重庆、四川和湖南人爱吃辣,可能撒上这种辣椒做成的辣椒面以后新疆的大羊肉串才会那么有滋味吧。
调料
腌菜
家乡的味道都植入到了每个人的心里,北京菜市场里的调料也许不能满足每个人的口味,从家乡带来的调料和腌菜就成了个人专享的舌尖盛宴。
▼
好了,下面开始我们的视觉盛宴吧。
NO.1 东北地区
① 黑龙江省 大庆市
@于威达
Mook编辑
在京10年
家到北京,火车,10h
带回物产:
大庆奶粉,小时候一个人在家常偷吃,比雀巢好吃到不知道哪里去了。酱牛肉是我爸的招牌手艺。高中我在外租房住,他隔三差五就会去做一顿。后来我每次离家回北京,他也总酱好了肉让我带着。
酱牛肉独一份,不便分享,每年春节后也带些哈尔滨红肠给朋友。每次不管带多少,总是被迅速“瓜分”干净。对吃的东西,我没太多情结,但这几样,就是习惯了,习惯了就总觉着最好。
——于威达
② 吉林省 吉林市
@周吉元
设计师
在京5年
家到北京,火车,6.5h
带回物产:
带得故乡一方土,换得他乡万两金,北京漂泊耗精力,尤其伙食更伤心,嘱咐再多也无意,带上特产去打拼,冻梨冰到嘴发木,咽到肚里倍思亲,咸菜皮冻伴煎粉,去火利尿能入药,待到特产吃完时,一年一度又抢票。
——周吉元
③ 辽宁省 锦州市
@卞素珍及家人
退休教师
来京探亲
家到北京,火车,5h
带回物产:
带的都是孩子们爱吃的,鸡蛋、鸭蛋跟鹅蛋都是提前几天从各家收上来的,自家养的鸡,北京没这么纯天然的,多带点能多吃两天。
——卞素珍及家人
NO.2 华北地区
① 天津市
@范烨
新媒体
来京19年
家到北京,火车,0.5h
带回物产:
家乡的特产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有些是自己爱吃,有些是馈赠亲友。
——范烨
② 河北省 石家庄市
@郝春景
建筑公司负责人
来京20年
家到北京,汽车,3h
带回物产:
每年都会带很多正定的特产回北京,主要都是送给朋友,今年的遗憾是没带正宗的八大碗回来。
——郝春景
③ 山西省 临汾市
@贾亦真
摄影师
来京3年家到北京,火车,6h
带回物产:
我爸说别的不用带,把钱带够了就行。
——贾亦真
④ 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市
@王海峰
销售总监
来京14年
家到北京,火车,8.5h
带回物产:
我带这些东西回来是因为这都是我们赤峰的特产,我自己特别喜欢,也希望同事能喜欢,带来都要分给同事吃。
——王海峰
NO.3 华中地区
① 河南省 鹤壁市
@韩守青
地图编辑
来京5年
家到北京,火车,5h
带回物产:
每次从家走我妈都恨不得把半个家给我塞包里,我说北京啥都有,她说这些北京都没有。
——韩守青
② 湖北省 武汉市
@李四
市场营销
来京3年
家到北京,火车,5h
带回物产:
鲁迅的《在酒楼上》说过,「北方固然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飘在北上广的我们早已没有了根,但有一样东西始终不变,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李四
③ 湖南省 郴州市
@王喜华
设计师
来京9年
家到北京,火车,9h
带回物产:
离家时爸妈总会说:“在北京吃饱、穿暖、不要省,不用担心家里。”
——王喜华
④ 湖南省 常德市
@陈垠
学生
来京不到一个月
家到北京,火车,5h
带回物产:
我妈怕我在公司实习会害羞放不开,让我带点特产分给公司的同事们,希望能和大家相处融洽。
——陈垠
NO.4 华东地区
① 江苏省 江阴市
@缪晨霞
媒体人
来京11年
家到北京,火车,5h
带回物产:
每次过完年回北京,被大鱼大肉腻得不行的胃最想念的,就是一碗老妈定制版的青菜猪肉馅馄饨。
——缪晨霞
② 江苏省 徐州市
@王博
媒体人
来京3年家到北京,火车,5h
带回物产:
本来不想带太多的,虽然爱吃但真的很重。可我妈总说我太瘦了,而且觉得我在北京吃不到这些,就一直给我往行李里塞,为了让她开心、放心,就全带上啦!
——王博
③ 浙江省 杭州市
@方文娟&刘镔夫妇
快递从业者
来京5年半
家到北京,飞机,8h(飞机延误)
带回物产:
这些东西都是从小吃到大的,现在一年也回不去几次,每次都要带回来一点。我们的员工很多也都是老乡,每次都要给那些回不去家过年的人带些家乡的好吃的。
——方文娟&刘镔夫妇
④ 安徽省 淮南市
@朱红
编辑
来京半年
家到北京,火车,8h
带回物产:
无论是老妈自制的咸菜、丸子、腊肉,还是二姨家自产的红皮花生、香油,抑或是属于家乡特有味道的红薯粉丝、腐皮、豆干,这些再平常不过也再熟悉不过的味道,因为别离而成为我心底最珍贵也最无价的味道,带上这些味道,无论走到哪里,仍能时时体味家和家乡的温暖!
——朱红
⑤ 福建省 泉州市
@黄绮媚
编辑
来京5年
家到北京,飞机,4h
带回物产:
作为一个在东南沿海城市长大的孩子,我父母坚信在北京是吃不上什么优质海鲜的(本人也同意),所以每次回乡归京,一定会让带海鲜;有时候会在行李箱里留下股若有似无的腥味,可能太熟悉了,我总是闻不出来。
——黄绮媚
⑥ 江西省 吉安市
@梁海霞
项目经理
来京半年家到北京,火车,14h
带回物产:
每年出门都会被家里长辈塞各种年货,起初任性地图轻快啥也不带,后面发现在外面没带想吃的话就真的没得吃了。来北京后,发现路边的小馆多是面店,南方菜比较少,于是尤其想念奶奶做的霉豆腐,年前就叫奶奶霉好,年后时间够了味道好。此外还有的小心思是希望把奶奶做的小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伙伴分享,若是大家也觉得好吃告知奶奶,于她而言一定是件乐事。谁说年老不中用。
——梁海霞
⑦ 山东省 烟台市
@杨慧
设计师
来京11年
家到北京,火车,6h
带回物产:
我妈给我带的大多数是加工的半成品,或者直接带的原材料,因为她觉得北京的外卖用的油都是地沟油,觉得不卫生对身体不好,所以带的东西主要是为了让我自己做饭。
——杨慧
⑧ 山东省 德州市
@苏超
设计师
来京9年
家到北京,汽车,4h
带回物产:
我妈担心年后两天的北京饭馆都不开门,特意给我带了十个羊肉包子,每天五个,正好能挨过去。
——苏超
⑧ 上海市
@李晔
媒体文创总监
来京15年
家到北京,汽车,11h
带回物产:
城市的变化让我一个假期总宅在家里。上海人喜欢吃的糯米点心,成了我与生养我的这片土地共同的身份。沈大成的条头糕,绿波廊的桂花糕,王家沙的定胜糕……那些年我们吃过的点心。临行前一天跑到七宝老街去买了两大兜子,明明吃不了还是都要带着,为了在北京能用上海读法分享下它们的花样名称。离乡不离心。
——李晔
⑨ 台湾省 桃园市
@陈其禄
媒体策划
来京10年
家到北京,飞机,4h
带回物产:
台湾的东西总是很抢手,不管是零食还是纪念品,分给朋友们都是三分钟清场。今年索性多带一些,大家吃个爽~ 能安利一下故乡的特产,我还是很高兴的。
——陈其禄
NO.5 华南地区
① 广东省 湛江市
@何亮靓
图片总监
来京16年
家到北京,飞机,3.5h
带回物产:
我虽只算半个广东人,但是有个喜欢喝汤的广东胃。北京没啥好吃的,我想喝汤吃点啥也没啥材料,我带了这些材料回来可以蒸豉汁排骨,煮个墨鱼干花生汤什么的。
——何亮靓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吴宇欣
学生
来京一个月
家到北京,火车,30h
带回物产:
我是第一次来北方,觉得北方的饮食和南方差距很大,过年回家带了一些南方的特产回来,为了让大伙儿也尝尝南方的风味。
—— 吴宇欣
③ 海南省 琼海市
@林明浩
图书馆工作人员
7岁定居北京
家到北京,飞机,6h
带回物产:
为了给我众多的北京朋友们一点儿心意,尝尝我千里迢迢带回的父亲家乡特产。
——林明浩
③ 香港特别行政区
@Wilson
印厂助理经理
来京15年
家到北京,飞机,3h
带回物产:
以前总是给同事带香港的特产,但是现在内地也都能买到,就不怎么带了。现在带的这些东西有的是自己从小就喜欢吃的,还有比如全蛋面,我妈妈一定要自己做给我带回来。
——Wilson
④ 澳门特别行政区
@张恒丰
学生
来京3年
家到北京,飞机,3.5h
带回物产:
这次我们都从澳门带了很多调味料,熬汤药材,还是习惯自己做饭,健康,美味,实惠。
——张恒丰
NO.6 西南地区
① 四川省 资阳市
@李学英
保洁
来京15年
家到北京,火车,22h
带回物产:
我们每年只要回老家,母亲总是要带自己做的东西让我们带回北京,他们总是怕我们在外边打工吃的不好,吃不到家乡的味道。
——李学英
② 四川省 德阳市
@樊广灏
编辑
来京12年
家到北京,飞机,3h
带回物产:
我妈说:老妈的手艺一般,你还是给同事尝尝亲戚做的腊肉香肠吧,就说是我做的。
——樊广灏
③ 四川省 成都市
@陈钰曦
图片编辑
来京3年
家到北京,飞机,3.5h
带回物产:
初六我就又要回北京了,准备再去外公外婆家探望一次。外公起了个早,为我做了一桌子好菜,还炸了我最爱吃的酥肉,放进四四方方的饭盒里,让我带去北京吃。来北京三年,我依旧不习惯这里的气候和饮食,离开前,又抱怨着北京的辣椒面不如家里的好吃,听了这话,外公又急匆匆地从木柜里拿出干辣椒和花椒,放入粉碎机里,碾碎,整间屋子里都是辣椒的味道。
——陈钰曦
④ 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
@寸丽香
机关工作人员
来京20年
家到北京,飞机,3.5h
带回物产:
我不好酒,但也喜欢带家乡酒,因为它是玉龙雪山上的积雪溶化后的圣洁雪水和高原粮食酿制而成,有它在身边或喝到口中,穿喉进肚,仿佛在与辛勤劳作的乡亲进行交流,这也切实增强了我在首都北京与故乡彩云之南的点滴联系。
——寸丽香
⑤ 贵州省 黔南州
@张宏冀
摄影师
来京半年
家到北京,飞机,4h
带回物产:
妈妈说,回去北京也就吃不到家乡味了,多带点家里的东西吧。
——张宏冀
⑥ 重庆市
@夏雪
环境教育
来京两年半
家到北京,火车,12h
带回物产:
外婆说外面东西不好吃,怕你吃不惯;多吃点,注意身体……
——夏雪
⑦ 西藏自治区 那曲地区
@措东
马术教练
来京26年
家到北京,飞机,4h
带回物产:
我带的这些东西是有一点小故事。我母亲早几年得了乳腺癌,每年西藏那曲和林芝的亲戚都会收集一些松茸、藏红花什么的带给母亲补养身体。但母亲总舍不得吃,我每次回家她老人家都要给我留着带回北京。我也为让母亲高兴也会少许带点回北京,在北京雾霾严重的时候吃一些补补身体,也总能感觉到母亲对自己那份深深的爱。
——措东
NO.7 西北地区
① 宁夏回族自治区 固原市
@丁亚洁
品牌活动执行
来京10年
家到北京,火车,12h
带回物产:
以前看过一本绘本,描述孩子和父亲直接的关系,有一句话打动我:“从父亲的行囊,我第一次认识世界”。来北京开始工作,家人在行李箱里面塞满东西,行囊开始变成我对故乡的回味,是在远方回味家的味道。
每一样东西,虽然不是特产,但是都有着一种特别,因为我的一句话“我在北京买的就没这么好吃”,爸爸妈妈恨不得把我感叹过的每一种东西都让我带着。大到宁夏大米和胡麻油,小到一块卤牛肉和皮蛋,都曾经跟着我跨越一千多公里。
——丁亚洁
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耿艺
电影摄影师
来京18年
家到北京,飞机,4h
带回物产:
很多时候我也嫌麻烦,都说没有淘宝买不到的东西,但,在北京,确实很多地道的新疆货是微信支付刷不到的。尤其是,楼下喀什老汉新打出来的热馕和华凌市场的和田玉。
——耿艺
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郭婷
“带豹回家”项目保护组组长
来京8年
家到北京,飞机,4h
带回物产:
自幼在新疆生活养成的饮食习惯,对传统的种植、养殖方法形成的味道情有独钟,不仅要选当年、当季的食材,对品质和口感也很挑剔。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食物在北京很难买到。只好每次回家时多带一些回来以解平日里的思乡之情。
——郭婷
④ 青海省 乐都市
@郭继盛
学生
来京6年
家到北京,火车,8h
带回物产:
现在一般不会特意带特产,因为一般想吃都能在北京找得到而且怕麻烦,所以如今所谓的特产重要的并不是物质更多的是背后的亲情。
——郭继盛
⑤ 陕西省 西安市
@刘娟
人力资源
来京10年
家到北京,火车,5h
带回物产:
从小到大过年时家人都会去回民街买腊牛肉,切成片摆上桌,所以对我而言腊牛肉就是年的味道。擀面皮在北京很难吃到正宗的,特别是配上陕西的辣椒油,带回京解解馋。
——刘娟
⑥ 甘肃省 天水市
@刘丽娟
心理咨询师
来京15年
家到北京,火车,7h
带回物产:
带的都是北京没有的家乡小吃,和北京没有的手作食品。
——刘丽娟
北京市
最后,为了把中国的版图拼完整,我们特意去了北京同事的家里吃了顿饭。感谢北京人的热情,摄影师一个人就干掉了一盘子的猪肝。
最甜家乡水,最美是乡音。然而,在物资充足、交通便捷的当代,那团令诗人郁结于胸的乡愁,早已被纵横来往的高铁、飞机冲得消散无踪。行李箱中已不是沉甸甸的思念,倒更像是一沓自制的家乡味觉名片,从五湖四海汇聚北京,相互散发。
一句赞叹,自豪感便倏然满溢;一句吐槽,皆付笑谈,其乐融融。即便只为满足那一口熟悉的馋欲,也可满载千里,在北京延续专属自己的年味。吃饱喝足,将身影融入早班地铁的人潮中,大可不必谓之漂泊,他乡也是新的一年。
最后感谢这次采访活动中所有出镜的朋友和没有出镜的朋友,为了真实呈现各自的行李箱,很多人下了火车、飞机就直奔我们的影棚进行拍摄工作,没有你们就没有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理应就是地图君的朋友们。
选题策划:地图君&地道风物&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地图君的朋友们
摄影师:贾亦真、张宏翼
采访记者:朱若淼、尹琬琰
设计:肖婉滢
制图:韩守青、程晓曦
顾问:施蕾蕾、张林林、樊广灏
数据整理:高菲、陈垠、吴宇欣
— THE END —